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财富不断积累,家庭财富管理已经是我国家庭普遍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中等收入和高净值家庭,往往有着有强烈的财富管理需求。
同样地,对于“巨有钱”的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财富管理来提高所有资金的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自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块“香饽饽”!
本文就来聊聊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财富管理的,哪类公司爱买理财,具备远见卓识的上市公司决策层都在买些什么资产。
顾名思义,即上市公司自己的资金,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是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经常持有、能自行支配而不需偿还的资金。
比如股东实缴资本、国家财政补贴,比如企业的内部累积,税费后留存利润,企业应付和应收的账款中可以使用的一部分资产等等。
指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等)以及非公开发行证券向投资者募集的资金,但不包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募集的资金。
从上图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没有禁止性规定,可以根据各自的安排购买各类理财产品进行委托理财。
而募集资金方面,仅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且投资产品需符合安全保本、流动性佳、不得质押、期限小于12个月的标准。
自2012年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实施日期2012-12-19)明确上市公司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后,在制度上放宽了对募集资金购买理财的规定。
此后,随着证券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用自用资金和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了委托理财,投资资金也逐年增加,上市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迎来了蓬勃发展。
从2013年到2018年,上市公司中涉足理财产品的由371家增加至2086家,累计理财金额也从2013年的不足3000亿,增长到2018年的接近48000亿。2019-2020年累计理财规模略有缩减,但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基本逐年上升,2021累计理财规模增长回暖。
2022年无论是理财规模还是参与家数均维持了12%左右的正增长,全年购买了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达3135家,理财次数合计25313次,理财金额合计约5.5万亿元。
图表:2012-2022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公司数、累计理财次数、累计理财规模统计
2022年,从相对数来看,进行理财的公司家数占所属行业上市公司的比例前三高的行业分别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综合,制造业。
其中,从绝对数来看,制造业行业的上市公司参与理财的数量最多,共940家,占总理财家数71.92%,规模也最大,达17155.98亿元,占总理财规模69.58%;
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111家,占总理财家数8.49%;规模达2389.27亿元,占总理财规模9.69%。
首先是安全谨慎、流动好的产品,以各类存款为主,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协定存款、通知存款、货币基金等等。
其次是较为稳健的产品,以本金保障收益凭证和债券类资产为主,涵盖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
再次是偏进取、激进的投资性质产品,风险系数更高些,包括股票类资产(涵盖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衍生品类策略(如非保本雪球、指数增强、助推器等结构化产品)、量化类策略、CTA类策略等。
从2022年累计理财次数较多的上市公司里面,我们挑选一家投资品种较为丰富的JH集团进行分析。
JH集团所投理财产品中,6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其次12%为证券理财产品。证券理财产品中,约半数为券商资管计划,35%为券商收益凭证。不难看出,总体投资偏稳健保守,同时也关注到了用券商理财产品等金融工具来挖掘潜在收益可能,扩充收益来源。
综上,近年随着上市公司对现金管理意识的不断加强,购买理财产品现象也越发普及,财富管理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一方面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一定要遵循监管的指示与规定,另一方面在合规的前提下多多选择好的理财产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我们力求上述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东方财富证券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投资者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若有必要应寻求专家意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作出邀请。
本报告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收入可能会波动。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表现,未来的回报也无法保证,投资者可能会损失本金。外汇汇率波动有可能对某些投资的价值或价格或来自这一投资的收入产生不良影响。那些涉及期货、期权及其它衍生工具的交易,因其包括重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需自行承担风险。